古代建筑不僅把時間的足跡深鐫在自己的或殘缺或完整的軀體上,也揭示了掩蔽在歷史煙云中文化吸納與創(chuàng)造的軌跡。
文 楊乃運(北京)
文化是超越國界超越民族的,古建是歷史文化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一道奇麗的風景線,它不僅把時間的足跡深鐫在自己的或殘缺或完整的軀體上,也揭示了掩蔽在歷史煙云中文化吸納與創(chuàng)造的軌跡。我喜歡看古建,在越南的行旅中,河內、芽莊、胡志明市的諸多古建拉近了我和越南的心理距離,并牽我走近了探求越南文化淵源的時空之門。
漢傳佛教與儒教的古建豐碑
走進一座開敞的庭院,面對著一方水池時,獨柱寺立即把我們的目光緊緊套牢,好奇點亮的心燈躍跳著激動的火焰。那是一座既袖珍又奇特的古寺。殿宇九脊歇山頂,四角挑檐甚高,尖削地向上拔起,凌空欲飛的姿態(tài),讓我也情不由己地想生出翅膀向著云空振翼。殿呈方型,通身輪廓線橫是橫直是直曲是曲,輕盈靈動有之,沉穩(wěn)莊肅有之,剛柔相濟,收放有度,組構成荷莖上的蓮蓬頭?!吧徟铑^”與真蓮蓬頭意似神肖。不過,撐殿的大柱是過于粗壯了一些,與殿身的比例過小而無法像真正的蓮莖那樣亭亭玉立出小女子態(tài),但它的確是拔泥脫塵不染凡俗的清逸風姿。
奇特的獨柱寺是越南的國寶,是越南的標志性建筑。越南公民阿慶自豪地說,你們只要站在寺前照張像,回去拿給人家一看,不用解釋,人家就知道你到過越南。
我從獨柱寺上感受到一種親切。它的造型奇特新穎,富有獨創(chuàng)性,所用建筑元素卻明顯受漢傳佛教的影響。這座始建于1049年的獨柱寺出世時正值我國北宋皇佑初年,大乘佛教從我國傳入越南北方已達千載。文化的長流是不受國界限制的。
獨柱寺只有一殿,立在靈沼池中,狀若蓮花。河內有西湖,西湖中的鎮(zhèn)國寺也是漢傳大乘佛教的產物,它的布局卻和中國圍繞中軸線對稱建造殿宇的布局方式完全不同,山門在右側,進山門后的小徑,一側是湖水一側是塔院,塔院與殿院相對,之間沒有隔墻,殿院的殿堂樸實無華,橫豎對接起來的兩幢雙面大坡平房,房檐下是通廊,只一側房內是佛殿,進深淺,供奉的神分三組,每一組神龕上都有匾,神像眾多有主有次,供奉釋迦牟尼的主佛堂在此院的隔壁,佛堂的大匾上寫著鎮(zhèn)國古寺,佛像縱向排列,雖說佛堂燈光幽暗,深深的閣壇里那一尊高過一尊、氣勢威嚴的佛像卻楚楚在目,壇閣的進深和佛像的排列方式產生一種很強的震撼力,看過千手觀音舞蹈的人一聽就能想象出來。
鎮(zhèn)國寺在文化遺跡上的等級相當于我國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越南稱之為國家歷史遺跡保存項目,它坐落在西湖梨京半島上,進寺要過兩旁栽著檳榔的長橋。檳榔在越南象征團結,萬眾一心。
鎮(zhèn)國寺幾乎所有的文字都是漢字,漢字作為越南的文字一直沿用到19世紀以前。阿慶說,越南漢字字義與中國漢字字義相同,發(fā)音卻不同,寫法上是習慣這兒加一點,那兒加一撇的。
鎮(zhèn)國寺在河內不僅是最古老的,也是頗有規(guī)模的一座寺廟了,但與建于1070年的文廟相比,它又顯得小得多了。文廟是與中國的寺廟建筑格局大體相同的大廟,沿中軸線前后排出幾進四合院落,每進院落都很宏闊,正門開在中部,若庭院里沒有什么建筑或擺設,你一點都不懷疑它能做直升機場。院兩側的建筑對稱性很強,最明顯的是第三進院落,入門可見一個方形水池,兩側是碑廊,碑廊布局兩側一摸一樣,正中是龜碑亭,龜亭向外凸出,龜碑亭上刻的是歷朝歷代狀元、榜眼、探花的名字,碑廊里的碑也都有馱碑龜,一座接一座的排著,每廊排成兩排,碑總計加起來是82座,上面刻著科考中舉者的名字。
古占婆國土地上
印傳宗教的影子
在越南南方的芽莊市,我們看到一座讓心靈震撼的古寺廟。與漢傳佛教無關,那是一座小乘佛教的寺廟,供奉的主神是濕婆神的化身——天依神女,越南南方古占婆國之母。
看到這座紅色寺廟的時候,我們剛剛從芽莊機場過來進入市區(qū)。那是午間,天氣極好,明晃晃的陽光把街道和土地都照出了一片刺白,什么都亮得扎眼,蒸騰的熱氣像從地心里冒將上來的,明明是在車里卻和車外一樣感覺到針芒在背。一座小山包和小山包上的綠樹擁裹著的紅磚建筑擦身而過,雖只匆匆瞥了一眼,建筑物的奇特造型卻已深印在腦海里抹之不去。一種神秘感把心緊緊圈住了。走向這奇特的建筑是第二天的下午,一場大雨剛剛下過,小雨持續(xù)著,頭頂上積得厚厚的云潑灑微雨也潑灑灰暗潑灑沉郁,明亮的只有地上的小水洼。陰霾中,積水給點光亮就燦爛。我們幾乎是小跑著從側門進了廟區(qū),當朝著山包,登上一條依坡而起的登山道,面對著兩排粗碩的黯紅色磚柱和橫在山道盡頭居高傲立的建筑群時,我被一種借助陰霾的沉郁色調風一樣疾掃而下的渾蒼大氣頂定了腳步。仰望中,人感覺明顯地變得渺小了。我沒想到,廟比頭一天看到的要宏大高偉得多,氣派壯闊得多。
天依女神廟大柱共四排,兩排高兩排低,每排10個,均粗到至少兩人伸臂才能擁圍。柱上有柱帽。這些柱有人說是廳柱,它們立在山包的高坎下被平整出的一塊平地上。平地上的大磚柱,論擁有的面積曾撐持過一座大廳沒有問題,問題在整齊劃一的兩排矮柱是怎么回事。它們是大廳的廳柱嗎?是,又是如何撐持大廳的,撐持大廳的哪個部位?高柱矮柱貼得很近,這種柱群撐持的大廳該是什么形狀的大廳?
大家都說女神廟像吳哥古窟,但我感覺兩者差別很大,但差別無論怎樣大,都還是一奶同胞,與印度、尼泊爾、柬埔寨的宗教建筑明顯存在著血緣關系。繞坡上到高坎,看到洞窟式的高塔,四座窟塔各分前后兩部分,前部是窟,后部是塔身,下有長方形基座。塔座上壘出的洞窟為拱券形,門楣門柱是石材的,塔身上攢成尖。塔身上高浮雕飾的女神像一目了然。
風雨磨損了一些女神的面相,但她們的神韻卻依然生動。還有保存的比較完好的,柔腴的線條,慈祥的面容,嫻雅端莊的體態(tài),在被雨水浸出深深墨跡的紅砂巖面上凸顯出來,就像穿透歲月堅冰的陽光,那是早春的陽光,是能給所有朝圣者、旅游者都帶來鼓舞、希望、慰藉的陽光。中部佛塔洞窟,窟楣上的女神雕塑與吳哥古窟中的女神雕塑是同一類,奶波極為夸張。由此也可以確定兩者之間的文化淵源。
在越南,無論是逛街或參觀紀念館,更多見到的是法式樓閣。越南對外來建筑的寬容態(tài)度也顯示了一個民族的博大胸懷。實際上,越南人表現的不僅僅是寬容,法國建筑文化已滲融在越南民族生活的血液中。不要說法國風格的經典建筑,就是街頭普通的商用房和民宅,都散溢出一股濃濃的西洋味兒。也許,在越南比在法國本身更容易找到古老的法國。
相關閱讀